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确认!秦始皇时期遗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近几个月来,青海省发现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在文物学界引发真假争议。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认定该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近几个月来,青海省发现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在文物学界引发真假争议。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认定该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文章在考古界引发震动,许多学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据悉,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确认!秦始皇时期遗迹 图说:国家文物局发布“尕日塘秦刻石”释读结果。

  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

  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该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

  此前,仝涛辨认出37字,分12行,每行2—5字,包括“皇帝”“采药”“仑”等字眼。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指地理位置),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

  该消息一经披露,引发考古、文物、历史、古文字等各领域学者关注,部分学者质疑石刻的真实性。一个关键争议在于:历经两千余年,高原露天石刻能否留下如此清晰的字迹?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该消息发布后,经6月13日、7月15日两次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

  在雕刻工艺方面,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

  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基于现场调查和科学检测数据,形成了《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

  国家文物局表示,“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确认!秦始皇时期遗迹 “尕日塘秦刻石”所在位置。来源:光明文化记忆

  修正释读、解决争议

  符合秦始皇时期年代

  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对石刻的释读结果。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较仝涛此前初步释读文字,有个别修正,比较重要的一处,是将“廿六年”修正为了“卅七年”。原释读为“廿”字中间存在一竖,应该为“卅”字;原释读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读为“七”。

  这一修正解决了此前一个争议焦点。根据原释读结果“廿六年三月己卯日”,有学者提出,根据《颛顼历》,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月不存在己卯日。当时发布以后,便有学者提出,原文有“卅七年”的可能。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组副研究馆员熊长云表示:“始皇卅七年,三月正有己卯。卅六年,始皇因荧惑守心等事,已预感时日无多。若是卅七年,始皇派使者前往昆仑采药,正合于其时心态。”

  另外,此次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释读结果,并未提及原本争议焦点中的“昆仑”问题。

  石刻中出现了“陯”字,是“仑”的一种特殊写法。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撰文称,“昆陯”仅见于里耶秦简,里耶秦简中有“琅邪献昆陯五杏药”的记载。这说明“昆仑”可写作“昆陯”是秦时的用字习惯。里耶秦简的“昆仑”作“昆陯”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通假,且只此一例。

  但“陯”字之前的那个字,仅存“日”字头,下半部已经随岩体剥落。此次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结果,并未将其与昆仑山对应。

  刘钊此前也谨慎表示,依据刻石确证昆仑山位置,此事为时尚早。“石刻的性质应与今日‘到此一游’的刻画相近。至于铭文中的‘一百五十里’,并未表明终点,也未表明是昆仑山,也很有可能指的是下一个休息地。”

  此次发布结果,聚焦于文物本体,对于石刻文字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尚须进一步研究。秦汉考古学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秦朝时认定昆仑山在黄河源区域,有一定的道理,昆仑山在黄河一脉有其合理性,“但是昆仑的具体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确认!秦始皇时期遗迹 “尕日塘秦刻石”线描图。来源:光明文化记忆

  视同“国保”保护管理

  拨付抢救性保护经费近百万元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共有七次出巡,分别在山东峄山、泰山、芝罘、东观、琅琊台,河北碣石,浙江会稽立下七大刻石。七大刻石传为丞相李斯撰文并书丹,均属秦小篆作品。刻石原物几乎都已毁坏湮灭,仅存传世摹本和翻刻本。现存于世的,只有山东岱庙的泰山刻石残块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琅琊台刻石残块,均残断严重,文字漫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赵平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处石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发现,虽只有短短37字,但关乎秦始皇重要史实,关乎多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疑案。

  “尕日塘秦刻石”作为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在露天环境下如何有效保护,受到公众关注。

  据悉,自从6月初起,该石刻已经被采取保护措施。6月8日,国家文物局致电青海省文物局,要求加强刻石现场保护措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三级党委、政府执行坚决,玛多县人民政府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信信号等条件限制,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设置了临时性保护设施,并全程保障两次现场调查。

  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系统部署刻石调查研究与原址保护措施,致函青海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保护意见,督促调整周边交通路线,并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费中,拨付“尕日塘秦刻石”抢救性保护经费98.85万元,支持玛多县设置保护围栏,建立临时性看护用房,解决一线值守用水用电难题。

  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未来,相关部门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全面掌握周边文物遗存分布,努力取得更多新成果、新进展。

  针对此前的学界争议,仝涛在今年7月份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历史研究是复杂的、多面的,研究对象往往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和空间,常常伴随信息的缺失和碎片化,需要研究者从多维角度进行推测和论证,并且对同一研究对象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他表示,未来希望在石刻所在区域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发掘,清理出秦代活动面,找到和复原石刻上碎裂脱落的残片,使这一石刻内容更加完整。同时,还想在石刻周边开展相关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目前所见的多处相关遗迹和遗物,如岩画、石棺葬等进一步研究,复原当时这一区域的人类活动,为石刻研究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记者:倪伟

责任编辑:张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upercorp.com/2454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