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ST威尔收购紫江新材沈雯资本腾挪自救:标的曾分拆上市失败 宁德系割肉、比亚迪坚守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日前,A股主板上市公司*ST威尔 (威尔泰)和紫江企业 同时公告,*ST威尔拟以5.46亿元现金,收购紫江企业等对象持有的紫江新材合计51%股份,借此切入锂电池材料赛道。


*ST威尔收购紫江新材沈雯资本腾挪自救:标的曾分拆上市失败 宁德系割肉、比亚迪坚守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日前,A股主板上市公司*ST威尔(威尔泰)和紫江企业同时公告,*ST威尔拟以5.46亿元现金,收购紫江企业等对象持有的紫江新材合计51%股份,借此切入锂电池材料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涉及的*ST威尔、紫江企业和标的紫江新材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沈雯。

事实上,交易标的紫江新材基本面堪忧,由于存在产品单一、技术独立性、供应商重叠以及股东同时兼任大客户导致的售价公允性等问题,之前的分拆上市以失败告终。此外,标的业绩和盈利能力却仍在持续下滑,进一步加大了业绩承诺完成的不确定性,叠加高达105%的收购溢价,交易后的风险不容忽视。

因自动仪器仪表主业长期不振,叠加退市新规的冲击,*ST威尔已处于退市边缘。为保壳,沈雯通过左右手资产腾挪,将紫江新材从紫江企业装入*ST威尔。

不过,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的股东兼大客户之一宁德新能源选择“割肉”离场,另一家股东兼大客户比亚迪仍在坚守,*ST威尔能否真正摆脱困境起死回生仍存变数。

标的主业存多重缺陷分拆上市失败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业绩承诺受质疑

日前,沈雯名下控制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ST威尔和紫江企业同时发布公告称,ST威尔将以5.46亿元现金方式向紫江企业、宁德新能源、长江晨道等29名股东购买紫江新材3028.53万股股份,合计占紫江新材总股本的51%。

紫江新材主业为软包锂电池用铝塑复合膜(铝塑膜)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应用于锂电池配套领域,包括动力、3C数码和储能等领域。

尽管身处热门赛道,但紫江新材的基本面依然堪忧,此前其IPO失败并非偶然,深交所审核问询暴露了公司诸多硬伤。

首先,公司12项发明专利中,3项自关联企业受让,2项自供应商上海维凯受让,1项与上海维凯共有。作为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上海维凯竟能提供核心技术,令人质疑紫江新材的自主研发能力。

其次,在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性能指标对比中,紫江新材产品多项关键指标均不占优。2020-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从6.11%下滑至4.0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三,紫江新材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显著低于可比公司,产品销售单价较低但毛利率却远超同行,这些异常财务处理引发监管关注。

更重要的是,宁德新能源、比亚迪等兼具紫江新材的股东和大客户,特别是比亚迪在2021年增资入股后采购量激增,且存在“若2024年底未上市则有权要求回购股权”等对赌条款约定,这种利益捆绑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和监管对其业务独立性的信任,售价公允性问题备受质疑。

此外,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紫江新材归母净利润由1.19亿元缩水至0.54亿元,毛利率更是从2020年起便一路下滑,仍无止跌迹象。

*ST威尔收购紫江新材沈雯资本腾挪自救:标的曾分拆上市失败 宁德系割肉、比亚迪坚守

然而,交易对方却承诺,2025年至2027年,紫江新材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9580万元。这意味着标的需在2025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2%,2026年再增20%,2027年再增22%。

考虑到此次收购溢价高达105%,交易后*ST威尔的商誉减值、业绩和财务等风险不容忽视。

*ST威尔濒临退市沈雯资产腾挪自救 宁德系割肉、比亚迪坚守

*ST威尔主营业务为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磁流量计、压力变送器等,下游客户包括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工业行业。

因主业长期不振,叠加退市新规的直接冲击,*ST威尔已处于退市边缘。

数据显示,*ST威尔2023年净利润-1706万元,2024年为-1724万元,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仅1.63亿元,显著低于主板3亿元的红线。

*ST威尔收购紫江新材沈雯资本腾挪自救:标的曾分拆上市失败 宁德系割肉、比亚迪坚守

因2024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自2025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2024年修订的退市新规,若公司2025年仍未能实现净利润转正或营收达标,将触发“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营收<3亿元”的强制退市条款。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仍在下滑,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同比亏损同样也在扩大。

为保壳,沈雯通过左右手资产腾挪,将紫江新材从紫江企业装入*ST威尔,以拯救濒临退市的*ST威尔。

值得玩味的是,交易中股东们的不同选择。

本次交易前,比亚迪、宁德新能源分别持有紫江新材3.87%、2.53%股份。交易完成后,比亚迪选择留守,而宁德新能源清仓退出。

需要指出的是,宁德新能源的退出堪称“割肉”。2021年,该公司以20.65元/股价格认购紫江新材150万股,总投资3097.5万元。四年后,其转让全部股权仅获2703.57万元,亏损近400万元。

作为行业巨头,宁德系对锂电池产业链有着深刻理解。

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后CTP/CTB技术让软包电池成组效率处于竞争劣势,叠加成本因素,软包电池在动力电池出货量中的占比持续下滑,直接影响铝塑膜需求。宁德新能源此次宁愿亏损也要退出紫江新材,或许暗示着对铝塑膜行业发展前景的谨慎判断。

通过资产腾挪,沈雯或许能够暂时实现其保壳的目的,不过*ST威尔能否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起死回生,只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upercorp.com/2008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