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政知见
撰文 | 余晖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所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省长刘小涛主持会议。

该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南京市共建,目标十分明确——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好”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人工智能能推动生产系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跃升。例如在钢铁行业,“数据炼钢”不仅缩短了时间、降低了能耗,还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汽车制造领域,AI正推动工厂从“大规模标准化”走向“精准化制造”。这些变化,正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动注脚。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制造业面临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推高出口成本、供应链风险加大等挑战。人工智能恰恰能弥补传统短板,推动产业从“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而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加码。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到,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9月,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制造”在实践中仍面临不少堵点,其中一个就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今年7月,《经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提到,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支持各类企业继续推动大语言模型的模型架构创新和算法优化,鼓励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工业垂直大模型、工业智能体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扩展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应用的能力边界和场景。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江苏又是制造业大省,双方携手共建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所,可谓“强强联合”。
在11月26日的成立大会上,信长星提到,希望研究所瞄准前沿领域加强技术攻关,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密切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更好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侯建国指出,希望研究所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定位,加快打造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新高地、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地、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验田。
研究所与相关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据官网介绍,上述研究所的所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他主要从事工业自控制网络与自动化系统技术研究。

研究所着重布局智能检测与测量装置、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智能优化技术与系统、虚拟仿真与智能系统、智能制造总体与平台开发技术等任务方向,支撑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玉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