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柳叶刀》中风醒脑液双盲试验作者:没想过无效

这是《柳叶刀》创刊两百多年以来,首次发表中药双盲对照试验。研究共纳入1600多位患者,涉及中国26家医院。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特聘研究员宋莉莉与克雷格·安德森团队,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郭建文团队共同完成。克雷格·安德森是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世界卒中组织副主席,也是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被《柳叶刀》称为“卒中研究领跑者”。

这是《柳叶刀》创刊两百多年以来,首次发表中药双盲对照试验。研究共纳入1600多位患者,涉及中国26家医院。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宋莉莉与克雷格·安德森团队,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郭建文团队共同完成。克雷格·安德森是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世界卒中组织副主席,也是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被《柳叶刀》称为“卒中研究领跑者”。

如何看待试验结果?受试者选择中重度脑出血患者是否合适?对这项研究的一些批评看法如何看待?围绕这些问题,11月22日,克雷格·安德森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视频采访。

《柳叶刀》中风醒脑液双盲试验作者:没想过无效

克雷格·安德森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视频采访

“以为会是积极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你和你的团队当初为何决定参与这项临床研究?

克雷格·安德森:这项临床试验的研究方向,是广东省中医院的郭建文教授决定的。郭建文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在此之前,郭建文已经对这款中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非常有前景。这款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已有所应用,并且看起来有很大的潜力。于是,郭建文找到了我和我的团队,邀请我们一同参与设计这项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其疗效。我们合作的目标是确保研究设计足够严谨,从而能准确评估该药物的潜在益处。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研究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中风醒脑液并未改善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你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克雷格·安德森:脑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卒中类型,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在中国尤为常见。全球范围内,大约1/5的卒中病例是脑出血。现有治疗脑出血的方法非常有限,虽然可以做手术,但手术并不完美,且具有一定侵入性,可能会导致脑部肿胀等并发症。因此,中药作为一种简单且具有良好初步数据支持的治疗方案,看起来很有吸引力。

展开全文

尽管如此,研究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这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和失望。但我仍相信我们设计了一项科学严谨的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患者群体中,这款药物没有展现出明显的疗效。不过,在某些亚组患者中,确实观察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尤其是在年长患者和出血较重的患者中。

《柳叶刀》的审稿非常严格,这项研究的摘要部分只关注主要研究结果,因此没有提及特定患者特征的治疗差异。文章主体部分提到,中风醒脑液在一些亚组患者(年长患者和大面积出血患者)的治疗中,有积极信号。这一点令人鼓舞。我们还分析了更多数据,虽然这些结果尚未发表,但从多个方面来看,这些积极信号是可信的,仍然值得关注。

这类现象在临床试验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脑出血这种复杂疾病的研究中。在临床试验中,我们通常评估的是群体效应,而不是单个患者的反应。因为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会有所不同。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在整体患者群体中的结果是阴性的,但某些特定患者群体仍可能受益。我们希望能够筹集更多资金,针对更具特异性的患者群体重复这项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克雷格·安德森:所有的研究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无论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项研究让我们认识到,进行一项可靠的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患者样本。我们无法仅依赖十几例或几百例患者,而是需要数千例患者的参与。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获得医生、患者和医院的支持,顺利完成患者的招募工作。

我们采用了非常可靠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使用了“双盲”设计。这意味着,患者和医生都无法知道自己接受的是活性药物还是安慰剂。双盲设计是确保结果可靠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如果知道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的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影响研究结果的公正性。研究发现,服用中风醒脑液的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症状。如果医生知道患者腹泻,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药物疗效的评估。

对此次研究的高质量设计和严谨性,我们非常自豪,这也是其能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原因。《柳叶刀》是世界顶级医学期刊,只有最严谨的研究才能发表。

《中国新闻周刊》:本研究中,你的团队主要负责哪些工作?遇到过哪些挑战?

克雷格·安德森:我们与郭建文的团队紧密合作。我们团队的职责主要是支持郭教授团队完成研究方案的设计、统计分析、数据质量监控,以及论文的撰写。临床试验包括三个阶段:设置阶段、招募阶段和结题阶段。设置阶段,我们需要筹集资金、制定方案并获得伦理批准;招募阶段,我们需要保持研究的高质量,确保患者参与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结题阶段则包括数据分析、统计和论文写作等工作。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需要细心完成。

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院的资源被分散,患者的招募和药物供应都受到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参与研究之前是否预测到,这项临床试验会有阴性结果?关于这项研究的批评声音,包括纳入的参与者年龄跨度过大、疗效评估时间是否合适、评价标准是否可以反映有意义的功能改善等,你如何看?

克雷格·安德森:关于这项研究,我们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了相关讨论。研究正式启动前,需要完成文件准备、伦理审查、药物生产以及协议签订等大量工作,整个过程烦琐且耗时。

研究开始前,我们并未想到结果是药物无效。研究的初衷总是为了找到积极的结果。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为结果会是负面的,就不会开展研究。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有时结果会令人惊讶。这正是我们需要做研究的原因。

那些对这项研究的评论更多是个人意见。我们采用了非常灵敏的健康评估指标,既考虑了患者的功能性障碍,也考虑了患者的主观感受。此外,90天的评估时间是卒中研究中常见的标准,而我们还在六个月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保持一致。未来,如果有机会重新设计研究,我们可能会只纳入65岁以上患者。但五年前,大家并不知道这些亚组可能表现出更强的疗效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研究选择了严重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这类患者的病情危重、预后较差。对这类患者,中风醒脑液是否是合适的药物?

克雷格·安德森:我们特意选择了严重的脑出血患者,因为初步数据表明,这种中药可能通过抑制脑部炎症起作用。而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炎症反应更强,因此药物可能更有效。然而,这些存在大量出血的患者的死亡率也更高,反过来说,可能无法显示出效果。现在回头看,也可能药物对出血少的患者更有效,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正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原因。

研究通常不会一次性提供所有答案,而是一个逐步积累信息的过程。虽然对此的讨论甚至批评是合理的,但我们的设计基于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更可能在严重患者中体现。

《中国新闻周刊》:这项研究发表的同时,《柳叶刀》同步刊登了一篇评论。该评论文章提到,研究人员将中风醒脑液与治疗脑出血的常规疗法,如降压药和抗凝剂一起进行了测试。为何要做这样的工作?

克雷格·安德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患者必须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参加研究,这既是伦理要求,也是确保研究结果能够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重要前提。中医通常是作为补充治疗,而不是替代治疗,这种方式在这项研究中得到了体现。

我非常赞赏那些接受过西医和中医双重培训的医生,他们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西医对于一些症状(如恶心、疲劳、头晕)的治疗效果有限,而中医则能作为有力的补充。

对于中风醒脑液与降压药和抗凝药联合使用的试验结果,我们未发现显著的相互作用,且联合使用是安全的。不过,想要明确哪种成分最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化学实验专家提供指导和数据。

《柳叶刀》中风醒脑液双盲试验作者:没想过无效

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液。图/四川省中医医院网站

“更多中药有待进行RCT

《中国新闻周刊》: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你所在团队的宋莉莉教授最近在采访中提到,目前在脑出血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和手术在内的治疗方法尚未证明具有明确的疗效。你如何看待现在的脑出血治疗?

克雷格·安德森:宋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脑出血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因为患者病情危急,往往很难及时纳入临床试验。此外,招募足够的病例也很困难。目前治疗脑出血,确实没有任何被科学证实的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可能有用,但科学上尚未达成共识。例如,手术和药物的研究已有许多,但我们仍无法确定最佳使用方法。最近两年我们发现,快速控制高血压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登上《柳叶刀》的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也包括对于中医疗效评价的讨论,你如何看待?

克雷格·安德森:围绕传统中医的争议,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各自的立场。批评往往带有情感色彩,而非完全基于科学事实。无论结果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总会有人质疑,因此我们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但是,这些争论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这项研究和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正是科研所需要的,挑战现状和不断反思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医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它还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科学角度看,挑战和争议是好事,它们能激发讨论和思考。一项成功的研究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它引发了怎样的后续反应和思考。这项研究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证明它非常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有专家认为,随机对照试验(RCT)难以全面反映中医的特点,可能不是评估中医疗效的最佳方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克雷格·安德森:目前来看,所有其他方法都不如RCT被广泛接受,所有其他方法,比如观察性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RCT被公认是医学研究的金标准,这是全球共识。中药通过RCT验证药效存在的争议,在于是否采用了合适的疗效评估标准。中医的目标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这些目标在RCT设计中,很难具体量化。例如,中医可能无法治愈肺癌,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西医的研究目标不同,西医通常针对具体病理,而中医更加注重对患者身体的整体调理。你提到RCT难以全面反映中医的特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不适合RCT。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开始使用RCT方法,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中医药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很多中药依然被视为保健品。要想证明其疗效,需要进行高质量的RCT研究。这是我的团队首次尝试进行中医相关的临床试验。未来,我们会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研究。

记者:牛荷

编辑:杜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upercorp.com/598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